CAAPA

上海乐高开业满月客流如何?为什么不建议跟迪士尼比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5-08-04


点击查看详情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

作者 | 杨艾合
主编 | 杨明
责编 | 刘凯叶


上海乐高7月5日正式开业以来,话题不断,唱好与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,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“客流量”情况,有“客流量”数据,方能对项目的成败进行迅速判断。对此,笔者询问了上海乐高相关人员,得到了“稳步上升”的答案。但相比于客流量,笔者更想探讨的是,乐高真正的价值是什么?对文旅项目有怎样的启示?在此,借上海乐高和上海迪士尼的话题略述浅见,抛砖引玉。



每当有新的主题乐园开业,总有人习惯性地拿来与迪士尼作对比,简单粗暴地用“客流量”“门票收入”甚至黄牛的炒作情况等指标来做比较。看似专业,实际上却大错特错。



图片



上海乐高乐园与上海迪士尼在客群辐射范围上有一定的重合度,加上同地区又同是国际化项目,从一开始就难逃被比较的厄运:客流情况、门票价格、项目类型等等都被“像素级”对标了一遍,但实际上,它们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产品体系,服务着不同规模、不同圈层的受众,提供的核心体验价值与市场定位也有天壤之别,简单地用上海迪士尼的指标来衡量上海乐高的价值,是极其不公平的。




受众规模和客群定位的根本差异



迪士尼,是以全球影响力著称,以“老少咸宜、全家共享”的超级IP布局,构筑了无可超越的文化帝国。迪士尼乐园天然自带超级吸虹体质,不论是刚会说话的小朋友、追梦的少女,还是怀旧的中年人,都能在迪士尼找到被满足、被感动的理由。它面向的是最大公约数的家庭型、跨年龄的大众市场,是当之无愧的“普世爆款”。



图片



而乐高乐园,自诞生起便自带专属“小众化”属性,核心受众是2-12岁的亲子家庭。乐高不是给所有人设计的,它承载的是以儿童成长为主线的成长型体验,主打动手、创意、教育和家庭互动。对于青少年、情侣、老人等群体,乐高乐园的吸引力也许不及迪士尼,甚至会被天然排除在目标用户之外。这种清晰而鲜明的客群定位,决定了两者的体量和吸纳能力必然不同。




体验内容与价值主张的各自独特



迪士尼以炫目的故事舞台、超级IP资源和极致的沉浸感著称,每一次入园都是一场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奇幻之旅。它卖的不仅是游乐项目,更是情感链接和生命记忆,靠故事讲述和仪式感不断刷新代际认同与粉丝粘性。



图片



乐高乐园走的是另一条路。它以“拼搭”为核心体验,强调教育性、创造力和家庭协作;园区中的多项活动都围绕着孩子与家长共创、合作完成的过程展开,让每一次游玩都变成一次成长的历练。它弱化了大规模的IP秀场与顶级设备,而是用“小而精”的创意空间,连接乐高受众熟悉的游戏方式与现实体验。



不能用单一指标片面讨论优劣



有些讨论总以“为什么乐高的客流没有迪士尼多?”、“乐高乐园是不是不如迪士尼成功?”为核心,这种比法本身就忽视了商业本质。产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高客流、高营收,还要看是否精准满足了其目标客群独特的价值需求。乐高乐园如果妄图拥抱所有年龄人群,那它必然失去品牌根本,被更强势的对手吞没;反过来,迪士尼也无法将乐高乐园的创意教育属性、深度亲子互动的体验简单“克隆”过去。


二者给游客交付的核心价值具有较大差异,不能简单根据票面价格来判断值与不值。



文旅的核心吸引力是差异化体验

价值在于精准与深化



要让一个文旅项目可持续成长,绝不是盲目追求“大而美”“千万级客流”,而在于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主张,并围绕核心客群持续深耕,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。文旅要有自己的讲故事方式,要敢于走差异化道路,无需在迪士尼与乐高间非此即彼——而应在定位、创意和运营精度上持续提升,把自己的“小众”做到极致,最终成为用户心智里的“唯一”。


别再片面地拿乐高与迪士尼比较。真正的文旅创新,未必都要成为“流量之王”,更需要成为“价值之王”,市场应该呼唤出现更多专注于独特价值的“乐高”,而不是一窝蜂地批量复制毫无辨识度的“全业态”“一站式”。坚持差异化定位,守住属于自己的独特领地,持续深化项目体验,这才是中国文旅产业突围出路的核心所在。


(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