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中国文旅IP发展洞察报告
来源:
作者:
发布时间:
2025-11-07
点击查看详情


10月21日,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七届八次理事(扩大)会在郑州成功召开,会上君之卿佐商务咨询(上海)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卿女士代表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、君之卿佐商务咨询(上海)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组发布及解读《2025中国文旅IP发展洞察报告》,以下是报告核心观点。
报告以前瞻数据与深度洞察,精准解析文旅IP发展的新人群、新逻辑与新路径,为业界破解同质化困局、驱动长效增长提供关键指引。

文旅 IP 迈入 “价值驱动新阶段”:从 “符号” 到 “文化生命体”
1.本质认知转变:文旅IP 已从旅游标识升级为根植地域文化、具备高辨识度与情感连接力的 “文化生命体”,核心价值覆盖文化赋能(如数字敦煌活化壁画)、品牌差异化(如故宫破 “千城一面”)、产业驱动(突破门票经济,延伸消费链)三大维度。
2.与泛娱乐IP 的核心差异:锚定真实地理/ 历史(如桂林山水绑定喀斯特,不可迁移)、依赖实地沉浸体验(需引导 “亲身到达”)、随目的地发展持续生长(如故宫从文创拓展至研学),区别于泛娱乐 IP 的线上消费与阶段性故事线。
3.分类与开发逻辑:分历史文化(需“创造性转译”,如故宫口红融吉祥纹样)、地域风貌(需 “生态优先”,如漓江游船限载)、民俗非遗(需 “参与式转化”,如傣族泼水节)、艺术流行(需 “内容迭代”,如长春西游夜游)、产业品牌(需 “趣味化展示”,如青岛啤酒博物馆)五类,均以 “地域属性” 为底层逻辑。
4.核心原则:文化优先是“根脉”,需避免符号化挪用(如部分博物馆仅印文物图案),需以文化深度支撑商业价值(如故宫提炼 “东方生活美学”)。
1.规模数据:2024 年市场规模达 4314 亿元(同比 + 15.5%),预计 2027 年增至 6972 亿元(同比 + 18.9%);数字文旅为核心引擎,2023 年企业数近 6 万家,2021-2023 年增速回升至 17%-19%。 社媒传播进入 “用户共创时代”:全链条运营与用户中心逻辑 1.开发与盈利:开发遵循“文化挖掘 - 价值提炼 - 市场适配 - 体系构建 - 持续运营” 闭环;盈利分四维 —— 实物(基础盘,如故宫口红年销破亿)、虚拟(增长最快,如数字藏品零库存高溢价)、服务(高溢价,如《只有河南》门票占比超 60%)、授权(轻资产,如黄鹤楼 × 塔斯汀)。 产业挑战与破局:多维度制约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.四大挑战:产品端(超40% 为冰箱贴 / 书签,同质化严重;非遗产品闲置率超 60%)、技术端(头部 IP 数字化投入 > 20%,中小 IP<5%,VR / 元宇宙开发成本超 500 万)、运营端(复购率不足 20%,文化保护与商业化失衡)、出海端(文化折扣明显,海外社媒互动率 < 1%,仿冒品占 30%)。 政策端:出台《文旅IP 开发指南》,设数字化基金(补贴最高 50%),建出海服务链(“一带一路” IP 保护协议); 企业端:从“符号搬运” 到 “精神转译”(如晋商 IP 提炼 “诚信” 做研学),搭私域流量池,借本地合作出海; 产品端:拓展“IP + 潮玩 / 智能家居”(高频日用品),用 AI 做个性化体验,推 “用户共创计划”(如设计众筹)。
5.文旅 IP 价值评价:评价体系:以“文化赋能、市场商业、体验价值、可持续发展、传播影响力” 为五大维度,遵循 “文化优先、用户中心、可持续” 三大逻辑。关键指标:文化赋能看挖掘深度(如故宫梳理 600 年历史)与转译创新(如数字敦煌 AR 互动);市场商业看规模贡献(如淄博烧烤节带动游客增 300%)与 ARPU 值(故宫达 200 元);体验价值看沉浸度(如长安十二时辰 1:1 还原唐城)与参与率(傣族泼水节 95%)。
该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是“纠偏”—— 避免单一以 “流量” 或 “销售额” 衡量 IP 价值,而是通过文化、体验、可持续等维度,倒逼 IP 平衡 “短期商业收益” 与 “长期文化价值”。尤其对中小 IP 而言,明确的评价指标可指导其找到差异化定位(如侧重民俗 IP 的参与感,而非盲目追求数字技术)。此阶段标志文旅 IP 从 “流量争夺” 转向 “价值深耕”,“文化生命体” 定位明确了其不可复制的核心壁垒 —— 在地性与文化深度。五类 IP 的差异化开发逻辑,实则是对 “资源适配” 的强调,避免同质化开发;而文化优先原则,更是破解 “网红速朽” 的关键,唯有守住文化辨识度,IP 才能具备长期生命力。
市场规模稳健扩张:数字文旅与多元变现成增长核心

2.商业化形式:形成“实物 + 虚拟 + 服务” 三维协同 —— 实物端(苏州博物馆文创 4 年销售额增 350%,跨界联名成趋势)、虚拟端(河南博物院 “妇好鸮尊” 数字藏品秒罄)、服务端(AR/VR 赋能演艺,如《微梦・大梁门》游客量增 13 倍)。
3.消费者特征:18-35 岁占比 76.34%(25-35 岁为核心),华东 + 华北占 63.7%,偏好景观 / 场馆 IP(占比 54%/51%)、国潮 / 民族风(占比 62%/61%),依赖 “线上 + 线下融合” 渠道(71.7%)与社媒信息(54.9%)。
4.社媒传播:以“新闻 + 微博” 为阵地、“抖音 + 小红书” 为增长极,内容需 “破圈 + 接地气”(如山西文旅 ×《黑神话:悟空》百亿曝光、“小砂糖橘” 游学出圈);不同 IPUGC 差异显著(地域风貌 IP 超 65%、艺术流行 IP 超 75%,历史文化 IP 46.8%-51.1%)。
数字文旅的爆发印证了“技术破时空” 的价值 —— 既拓展了 IP 体验边界(如线上数字洞窟),又为中小 IP 提供了轻量化变现路径;而消费者特征则明确了运营方向:需聚焦中青年家庭客群,以社媒 “种草” 撬动线下转化,且需根据 IP 类型适配 UGC 策略(如地域 IP 侧重激发游客自发分享)。
2.运营特征:“线上引流 + 线下体验 + 数据赋能”,如上海豫园 “元宇宙灯会” 年接待 300 万人次,浙江之江文化中心借数据提复游率至 35%;典型案例差异化路径清晰(故宫靠文化转译、长安十二时辰靠实景沉浸、泉州簪花靠时尚化破圈)。
3.用户核心:以“实地体验与情感认同” 为关键,需提升沉浸感(如《微梦・大梁门》CAVE 屏穿越场景)、适配需求(如苏州博物馆解决文创 “实用性低” 问题)、积累用户资产(行业复购率不足 20%,需从流量采买转向存量运营)。
用户共创时代的核心是“从‘我生产’到‘我们共创’”——UGC 占比提升、会员体系搭建(如泡泡玛特会员消费占 60%),本质是通过情感连接将 “一次性打卡” 转化为 “长期粘性”。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,则是文旅 IP 摆脱 “门票依赖” 的关键,虚拟与授权模式尤其为中小 IP 提供了轻资产突围路径。
2.破局建议:
挑战的核心矛盾是“资源错配”—— 头部 IP 垄断技术与流量,中小 IP 陷 “同质化 - 低盈利” 循环;而出海难则源于 “文化适配不足”。破局建议需聚焦 “精准赋能”:政策降中小 IP 技术门槛,企业深化文化挖掘避免空心化,产品转向高频刚需,三者协同才能推动产业从 “数量增长” 转向 “质量提升”。
2025 年中国文旅 IP 的核心发展逻辑已清晰:以 “文化生命体” 为根基,以数字技术与用户共创为引擎,以多元变现与精准评价为支撑,在破解同质化、技术鸿沟、出海难等挑战中,向 “文化与商业共生” 的高质量阶段迈进。未来,能否守住文化根脉、适配用户需求、降低中小 IP 门槛,将是产业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。
关键词: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