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APA

十五五,文旅的几个确定性机会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5-11-13


点击查看详情

图片


作者 | CAAPA签约作者

主编 | 杨明

责编 | 井翔远



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站在“十五五”的新起点,文旅行业的发展逻辑正被国家战略、技术革命、消费升级、产业供需等多股力量重塑。


笔者基于政策导向、市场趋势与科技革命,探讨“十五五”期间文旅行业的几个确定性机会。



服务消费的政策红利与结构性机遇



“十五五”时期,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,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将空前凸显。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、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,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其核心在于充分激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而提振内需则是其中的战略基石。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普遍在60%-80%的水平相比,中国居民消费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,这既是挑战,更是文旅行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。


在此宏观背景下,政策端将持续发力,将服务业,特别是文旅产业,作为提振消费的关键抓手。预计“十五五”规划及相关政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释放系统性红利:


首先,顶层设计强化文旅的战略地位。文旅是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、促进社会和谐、增强文化自信紧密相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。政策导向将从单纯的刺激消费,转向通过提供高品质文旅供给,引导消费结构升级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。这意味着,那些能够提供深度文化体验、促进心理健康、增进家庭(亲子)美好的文旅产品将获得更多政策倾斜。


其次,精准施策打通消费堵点。政策工具箱将更加丰富和精准。例如,通过实施差异化的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保体系完善,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文旅消费能力;通过推行带薪休假制度、优化节假日安排,创造更多“时间窗口”;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、落实景区门票减免、加大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支持,直接降低消费门槛,激发短期消费活力。跨区域“旅游一卡通”、无障碍旅游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加速推进,破除市场壁垒。


最后,产业融合催生结构性机会。政策将大力推动“文旅+”深度融合,创造新增长点。“文旅+乡村振兴”将催生一批高品质的康养度假、田园综合体和非遗体验项目;“文旅+工业”将盘活工业遗产,打造沉浸式工业旅游和研学基地;“文旅+科技”则直接指向前文所述的数字文旅赛道;“文旅+体育”将带动户外探险、冰雪运动、赛事旅游等细分市场的蓬勃发展。这些融合业态不仅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,更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,形成强大的经济乘数效应。



IP内容赋能与沉浸式体验经济的爆发



消费市场的核心矛盾正在从“消费降级”与“需求升级”的博弈中清晰化:消费者既对价格敏感,又愿意为真正打动人心的、高品质的、独一无二的体验支付高昂的溢价。这一看似矛盾的消费心理,恰恰指明了破局之路——IP内容赋能。平庸的同质化产品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,而一个强大的IP,则是构建情感链接、实现价值溢价的黄金密码。


“十五五”期间,文旅产业的竞争将是IP的全面战争。这里的IP,绝非简单的Logo或吉祥物,而是具有完整世界观、动人故事线和深厚情感价值的文化内核。它可以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如以《山海经》、唐诗宋词为灵感创作的沉浸式演艺;可以根植于地方文脉,如将成都的“巴适”文化、西安的“盛唐气象”提炼成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场景;也可以是纯原创的现代故事,如“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”就是将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,通过戏剧语言塑造为一个现象级文化IP。


IP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延展性和生命力。一个成功的IP可以衍生出演艺、展览、主题酒店、文创商品、特色餐饮、数字藏品等一系列产品,构建起一个自我循环、持续增值的“IP宇宙”。迪士尼的成功并非仅仅在于其硬件设施,而在于其从电影、动画到乐园、商品的全链路IP运营能力,它贩卖的不是门票,而是一个关于“梦想与魔法”的完整解决方案。


与IP相伴相生的,是沉浸式体验经济的全面爆发。沉浸式体验的核心,是打破传统观演模式,让参与者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剧中人”,通过多感官的刺激、强互动的剧情、个性化的路径,获得“主角光环”般的情感满足。未来的文旅项目,将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堆砌,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“叙事空间”。游客在其中完成一次“任务”,经历一段“人生”,这种深度的情感投入和精神共鸣,是任何物质产品都无法替代的,也是高客单价、高复游率的根本保障。



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重塑与体验升级



如果说政策是东风,那么技术便是重塑文旅产业的内生核动力。数字文旅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已从概念探讨走向大规模实践,而在“十五五”,其渗透将更深、更广,从营销工具升级为产业底层操作系统,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:


其一,是全链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运营,实现“降本增效”。这是从“刀耕火种”到“精耕细作”的跨越。利用大数据分析,景区可以精准预测客流潮汐,实现动态票务定价与智慧导览,有效削峰填谷,提升游客舒适度与安全性;通过AI算法,可以描摹精准的用户画像,为不同客群推送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,实现从“人找信息”到“信息找人”的转变,大幅提升营销转化率。在后端,物联网设备可对景区设施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,降低运维成本;智慧酒店系统则能提供从入住到离店的无缝服务体验。这套数字化体系将重塑文旅企业的管理基因,使其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坚实的效率壁垒。


其二,是颠覆性的体验创新,创造“无中生有”的消费增量。这是数字文旅最富想象力的空间。以XR(AR/VR/MR)技术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正在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。游客可以通过AR眼镜看到古战场上的千军万马,或通过VR设备“穿越”到尚未开放的文物遗址深处。以“数字敦煌”“遇见博物馆”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博项目,已经证明了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,我们将看到更多“数字孪生景区”的出现,游客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探索、社交甚至进行经济活动,为实体旅游做预演或补充。


更进一步,元宇宙概念将为文旅产业带来终极想象。虽然这个概念被炒作得几乎成了贬义词,但不影响它的真正价值。它可能是一个永续存在、虚实共生的平行世界,历史人物可以被“复活”与你对话,神话故事可以成为你可以亲身参与的“剧本”,每一件虚拟文创产品都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(NFT)。虽然全面实现尚需时日,但围绕元宇宙的早期布局,如开发原生数字IP、搭建虚拟社交空间、探索虚拟资产交易等,将是抢占未来话语权的关键。



投资范式变革与高质量供给的崛起



“十五五”期间,文旅行业的投资逻辑将发生根本性的范式转移,告别过去“跑马圈地”的粗放时代,进入精雕细琢的价值投资新周期。


旧的投资范式,往往与地方政府政绩和地产开发深度绑定。其特点是投资规模巨大、重资产投入、对运营回报要求不敏感,核心诉求在于带动区域发展和土地增值。这导致了大量同质化的“人造古镇”、缺乏内容的“文旅综合体”等等,在市场回归理性后,迅速沦为“不良资产”。


新的投资范式,则将以消费驱动和商业回报为核心。资本将变得愈发理性和专业,其来源将从地方政府和地产商,转向专业的私募股权基金(PE)、风险投资(VC)、文旅REITs以及产业战略投资者。


这一变革将催生两大核心机遇:


其一,是存量资产的盘活与价值重塑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将有大量“十四五”期间遗留的低效、闲置文旅项目亟待处置。这为新资本的进入提供了绝佳的“狩猎场”。通过专业的市场化运作,收购这些“问题资产”,注入优质内容、导入专业运营团队、进行商业模式改造,实现“点石成金”的价值重塑。


其二,是高质量供给的“精品化”崛起。新的投资逻辑,必然催生满足市场真实需求的高品质产品。未来的投资热点,将不再是“大而全”,而是“小而美”、“专而精”。例如,在自然风光优美区域投资建设帐篷营地、野奢酒店;在历史文化名城投资运营小型精品博物馆、非遗工坊;在城市近郊投资打造服务于亲子家庭的微度假目的地。这些项目投资相对较轻,运营更为灵活,更能精准切入细分市场,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、深度体验的需求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专业的运营商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。资本方(所有者)与运营方(经营者)的分离将成为常态。拥有强大品牌、成熟管理体系和创意内容生成能力的运营商,将成为市场争夺的核心资源。他们是连接资本与消费者的桥梁,是确保项目从“蓝图”变为“利润”的关键执行者。


最后,


“十五五”的画卷正徐徐展开,中国文旅行业的未来轮廓已然清晰。政策红利、数字技术、IP内容和投资变革,四股力量交织共振,共同指向一个以“价值”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时代。告别浮躁与喧嚣,回归商业本质与人文关怀,将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注脚。对于那些能够洞察趋势、拥抱变化、坚持长期主义的从业者而言,一个充满确定性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始。


(文章仅表达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图片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