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APA

旅游业发生了什么?游客都去哪儿了?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5-07-31


消失的游客,变化的市场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

作者 | 杨艾合
主编 | 杨明
责编 | 井翔远


近年来,传统景区游客量骤降的新闻不断曝出,与此同时,新兴的公路自驾、野奢营地、City Walk、特种兵式打卡小众地等泛旅游方式不断成为新的社会热点……火热的旅游数据与清冷的景区客流传递着不同的“体感”,旅游业发生了什么?游客都去哪儿了?传统景区如何突围,泛旅游的崛起意味着什么?本文试从这一系列变化及背后的深层逻辑,探究中国旅游市场的重塑之路。



“到此一游”到“体验为王”



要理解当前旅游市场的变化,首先需要明确旅游业态和泛旅游业态的区别。笔者认为,旅游业态是指以旅游资源为核心,直接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、休闲度假等服务的业态。这类业态通常具有明确的旅游属性和边界,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。例如自然景区、博物馆、主题公园等;泛旅游业态则是指那些并非以旅游为主要功能,但通过自身的特色和创新,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、个性化体验需求,从而具备旅游吸引力的业态。它们打破了传统旅游的边界,将旅游元素融入其他产业或生活场景中。


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以山水名胜、古迹遗址、知名主题乐园为代表的“传统景区”型旅游模式,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。无论是故宫、黄山、张家界,还是欢乐谷、方特,仿佛整个旅游业的想象空间都浓缩在门票、景点、接待能力、累积人流这些指标之中。



图片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



然而,消费升级催生了新一代游客:他们不满足于赶鸭子式的“到此一游”,更追求深度参与、个性体验。从打卡网红地,到追逐特色民俗村落,自驾进军无人之境;从体验当地慢生活,到热衷沉浸式文旅表演、参与城市漫步、骑行、潜水、露营……“去哪儿”变得不再重要,“怎么玩”“谁一起玩”成了决策的核心,泛旅游业态正在取代传统的旅游业态,成为年轻人情绪安放、体验生活的方式和载体。



泛旅游的崛起:

需求分化、场景爆发与内容创新



什么是泛旅游?笔者认为,“泛旅游”本质是旅游方式、消费内容、场景空间、服务边界的高度外延与升级。其主体表现为:碎片时间,弹性游玩,不再需要长期假期、异地奔赴。如露营、骑行、City Walk、主题市集、甚至菜市场等可随时随地切换旅游状态。就地玩乐、微度假、周边游、短线游成为主流。


1、没有“门票壁垒”门槛极低

与传统景区的门票依赖不同,泛旅游业态多数没有或极低的门票费用,不设围墙,无需刷票入场,很多场景甚至完全开放——哪怕是一条小巷、一片森林、一场社群活动,均能成为旅游和体验的发生地。这极大降低了体验的门槛,使年轻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、更自由的方式探索、尝试、切换不同生活方式。


2、更懂年轻人,内容与体验驱动

泛旅游业态的核心竞争力,绝非仅在于“免费开放”的表象。其真正颠覆性在于:这些零门槛空间,竟能孕育出超越收费景区的体验浓度。泛旅游业态不仅打破传统的门票壁垒,更具备灵敏的“网感”和内容生产力。他们深入了解新一代消费者的偏好——热衷于个性化、社交化、圈层化、审美化的消费体验。因此,泛旅游更善于打造热点话题、潮流场景,提供高频互动、UGC内容共创的空间。


3、场景创新,融合生活

泛旅游打破了传统观景、观演、观光界线,强调与运动、健康、文化、社交、亲子、学习等消费场景深度融合。例如乡村文旅融合、农旅体验、家庭轻奢营地、美学民宿、房车生活、亲子研学营、城市探索营等丰富业态应运而生。


4、内容取胜,社交加持

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核心诉求是社交互动、内容共创、情感认同。因此泛旅游的爆款多是“小而美”“有内容”——比如特种兵打卡、戏剧走读、网红集市、Live house、剧本杀等体验,契合复合型、沉浸式、新鲜感的消费要求,极易在小红书/抖音/微博发酵传播,成为圈层交流的“社交货币”。



传统景区困局的多重根源



1、同质化严重,审美疲劳

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,许多景区过度包装、景观复制、内容同质化现象普遍。无论是“千城一面”的商业街和步行街,还是“拼美景”却缺乏差异化的自然景观,游客逐渐出现“审美疲劳”。2019年后开园运营的各类景区,仍然大量采用“门票经济+观景线路+土特产超市”三板斧,体验有限。


2、管理落后,体验感差

高票价、低服务、交通不便、环境生态压力大、配套设施滞后、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足等,成为许多老牌景区难以突破的顽疾。例如节假日拥堵、价格溢价、配套难以承载暴增人流,频繁引发游客吐槽和舆论风波。





3、经济利益驱动下的“二次消费陷阱”

除主门票外,传统景区普遍依赖景交车、讲解、娱乐设施甚至各类隐性消费,如“景区一日游”陷阱、餐饮宰客等,导致整体游客满意度持续下滑——美景难抵被“割韭菜”的不快。


4、数字化转型滞后,缺乏内容创新

知名景区往往只重基础设施建设,却在社交媒体运营、交互体验升级、智能化服务等方面滞后于泛旅游业态,难以抓住年轻人的兴趣点。越来越多的“网红地标”或UGC(用户生成内容)路线取代了传统景点的流量主导地位。



结语:新时代旅游的答案



与泛旅游业态相比,造成传统景区困局的本质是体验价值的倒挂。当前,我国旅游业正处于“结构转型+消费升级+空间重构”的关键节点。传统景区虽然面临困局,却绝非穷途末路。泛旅游的快速崛起,正是凭借对新一代用户网感的把握,对体验升级与内容创新的执着,对生活美学与社交货币的精准营造,成为流量最大、口碑最热的“新景区”。


在泛旅游时代,“玩的不是景点,是态度,是生活方式,是个性表达。”没有冷门,只有创新不足。游客去哪儿了?答案藏在对新需求的倾听、对个体表达的包容以及对内容体验极致打磨的创新中,游客会用脚投票。


(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