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APA

这届年轻人怎么了?为什么对你的景区营销无感?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5-08-06


从“看见”到“心动”的断层解剖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
作者 | 杨艾合
主编 | 杨明
责编 | 井翔远


“我们投了两千万,抖音、小红书、地铁灯箱、高铁冠名全上了,可游客就是不买账。” 

“话题量破三亿,直播间在线十万,五一当天却只来了三千人。” 

“问卷里 90% 的人说‘听说过’,但72%的人‘没兴趣来’。”

 ……当这些声音在景区营销复盘会上反复出现,这届年轻人究竟怎么了?



当下的景区营销,流量与消费之间,似乎横亘着一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裂缝:游客“看见”了你,却没有“心动”。本文尝试把这条裂缝拆开,从五维度回答——为什么游客对你的景区营销无感?



信息洪流中的

“信号噪声”:景区正在自我淹没  


信息爆炸时代,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。每个网民日均接触的商业信息成百上千条,注意力时长中位数不足5秒。景区在营销洪流中,面临的不是“没人知道”,而是“没人记得”。  


原因大致有:


视觉同质化:90% 的山水型景区海报,都是航拍大全景+蓝天白云+“天然氧吧”字样,看似“多功能”,实则没有记忆点,游客大脑自动归类为“又一个九寨沟平替”。


•文案同质化:从“逃离城市”到“奔赴山海”,再到“人生是旷野”,一年换三波 slogan,却换不掉“小红书句库”里的高频词。


•渠道同质化:抖音做挑战赛、小红书找KOC、微信投朋友圈,路径完全一致,导致用户刷到A景区和B景区时,连滤镜和配乐都分不清。当景区拼命发声,却与其他景区发出同一频率的“噪声”,游客的大脑就会启动“屏蔽机制”。营销的第一步不是“放大音量”,而是“发出不同频率”。


需求错位:

游客要的是“意义”,景区给的却是“功能” 



当消费主力军90后、00后游客把“情绪价值”列为出行首要决策因素,高于“性价比”和“交通便利”时,多数景区仍停留在“我有瀑布、玻璃桥、夜游光影”的功能叙事,营销话术沦为自说自话,自然无法打动游客。


案例对比:


•功能叙事:某山岳景区广告——“这里有垂直落差XXX米瀑布,比黄果树还高XX米。”


•意义叙事:上海迪士尼度假区——“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在魔法世界点亮心中奇梦。”


游客要的不是瀑布高度,而是故事、记忆。景区卖的不是资源,而是“资源+我的故事”。当营销语言无法把功能转译为意义,游客就无感。


信任崩塌:

滤镜与现实的落差,正在杀死“复购”  


小红书、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“照骗”、“踩雷景区”等话题浏览量上亿次。游客被过度P图、夸张文案“骗”过一次后,会对所有景区营销产生“免疫”。  


信任崩塌的三条典型路径:


场景造假:用 1:50 的微缩模型拍“天空之镜”,实际只是一块 3 平米镜子。 


•活动注水:宣传“万人篝火晚会”,现场只有 200 人围着 LED 假火焰。 


•价格刺客:门票 80 元,但摆渡车、玻璃栈道、拍照点拆分收费 260 元。 


当“预期—体验”落差超过 30%,游客就会在社交媒体进行“报复性差评”。一次落差,不仅损失一个游客,更损失他朋友圈的200 个潜在游客。 重建信任的唯一方式,是把“解释权”还给游客:鼓励 UGC(用户生产内容),官方账号只做“转发器”和“放大器”,而非“美颜相机”。



参与感缺席:

游客从“观众”到“演员”的通道被堵死  


迪士尼的魔法手环、环球影城的魔杖互动、长安十二时辰的NPC 剧本杀,都在做同一件事——把游客变成故事里的角色。


而国内有的景区仍把游客当“行走的 GDP”: 


• 动线设计是“入口—摆渡车—核心景观—出口”,全程被动移动; 


• 体验设计是“看—拍—走”,缺少“做—创—分享”; 


• 二次消费是“拍照点+义乌小商品”,与场景无情感关联。 


没有参与感,就没有情感连接;没有情感连接,就没有社交分享。景区营销的终点不是“游客来了”,而是“游客演完了,还愿意把剧照发抖音”。景区要做的,就是竭尽所能,为游客创造社交分享的理由和机会,成为他们的背景墙。



价值空心:

没有文化IP,就没有溢价权 


乌镇为什么能卖出1500元/晚的民宿?因为它用20年时间把“乌镇戏剧节”做成了文化 IP。


反观有的景区: 


文化挖掘停留在“乾隆来过”“李白写诗”,与现代生活无关联; 


• IP 打造就是“设计一个卡通形象+做表情包”,没有持续内容输出;


• 文创产品 80% 是钥匙扣、冰箱贴,与景区故事脱节。 


没有IP,景区就只能拼硬件、拼价格,最终陷入“门票 100—半价50—抖音团购39.9”的死亡螺旋。IP的本质是把“地方记忆”翻译成“当代语言”,让游客愿意为它付溢价、为它二刷、为它穿汉服来拍照。



结语:

“营销”轰炸到“引力”创造



景区营销,游客无感的根源,不是信息触达不够,而是“景区价值”与“游客意义系统”没有对齐。破解之道只有一句话:把景区从“被推销的商品”变成“为游客创造故事与意义的舞台”。当游客不再觉得你“推销”,而是“邀请”他来完成一场自我叙事,帮助他塑造一段记忆,营销才真正生效,形成了自身价值的引力场。


记住,人们为一座山奔赴千里,不是为了山,而是用山记录自己的故事。


(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