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旅抢人大战,你起跑了吗?
来源:
作者:
发布时间:
2025-09-12
点击查看详情
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新趋势
与1000+文旅头部企业共襄盛会、共享机遇
10月21-23日,郑州见!
<< 左右滑动查看活动详情 >>
▲
主编 | 杨明
“该做的都做了,不仅没有效果,甚至还在下滑……躺平吧又不甘心,可能'死'得更快!”这是一个文旅项目负责人与笔者交流时发出的感慨。
“营销不动了”,很多文旅企业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,或者,正在经历。
近日,宋城演艺发布的营收大幅下滑的上半年财报,也反映了这一点:投入了更多的销售费用(同比增长48.6%),但净利润却更少了(同比下滑27.4%)。
原因除了宋城提到的,面临线上线下“全方位的饱和竞争”外,另一个让人不可忽视的因素是:营销不奏效了。哪怕宋城使出了“网红天团”“达人直播”“职人直播”等浑身解数,游客始终岿然不动坐如钟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在过去,宋城这样的“文娱+旅游”企业通常掌握着流量密码:拥有丰富的、具有先天优势的娱乐化传播内容。在传播节点中,舞台上的内容往往处于注意力的“聚光灯”下,与碎片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无缝兼容、同频共振,极易形成爆款效应。
但是今天,宋城怎么也茫然了?
事实上,宋城的营销困境并非个例。在消费市场急剧变革、注意力极度稀缺的当下,文旅企业正在集体陷入新一轮的营销困局。
我们必须意识到:对企业来说,营销绝不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,而是企业的生存之战!
我们先溯源一下文旅营销的元点。过去几十年,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,各大省份、城市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口号,其中最典型的如“好客山东”“七彩云南”等等。这些口号基于各地方的资源优势和旅游定位,在特定时期,帮助地方完成了一次面向大众的认知普及和城市形象塑造,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。

但是在今天,游客变了,市场环境也变了,营销方式必须与时俱进。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种变化,我先用“好客山东”的这个营销口号来进行拆解。
我的观点是,“好客山东”在当前的消费语境、市场环境下,已经失去了核心竞争力,也就是失去了作为吸引游客的认知符号的功能。
“好客”重要吗?非常重要,在过去、现在、将来都很重要。但是必须注意,“好客”在今天,已经成为了一件“无需言说”“理应如此”的事情,就像空气和水,除非在极端或恶劣情况下,否则没有人会处处强调的它的存在,更不会以此作为吸引力的来源。
事实上,“好客山东”口号产生的背景也是在旅游治理并非那么完善的时代——2007年,彼时国内旅游市场尚处“探索阶段”,行业高速发展期的副产品——黑导游、宰客、黑车司机等事件时有发生,人们对远途出行还普遍抱有“隐忧”,游客对“被宰”的恐惧甚至高于对风景的期待。一句“好客”像一份官方保单,把“不会被欺负”当成最大卖点,这在当年是极具先进性和引领性的。然而,十八年过去,消费环境已经天翻地覆。
从淄博烧烤到“尔滨热”,现如今,城市都已经向以守护游客情绪价值作为第一位的“讨好式”旅游、情绪旅游进阶了,“好客”作为文旅行业的基础配置,显然已经失去了辨识度和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虽然城市目的地营销和企业营销具有一定的差异,但深层的规律是一致的:打动人的前提是敏锐洞察消费环境和时代情绪的变迁。营销必须回应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最真切的需求和焦虑。一旦时代变革而营销话语不变,就难免从领先沦为落后。
纵观近年来的现象级案例,不论是“真诚”“讨好”还是满足游客独特需求的“窝囊旅游”,传递给年轻人的核心信息都是——我懂你。而且,我更懂你。
今天的游客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礼貌周到的服务,而是被理解、被共鸣的深层满足。他们希望目的地能够“懂”自己的情感需求、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。这种从“好客”到“懂你”的转变,是文旅营销进化的必然路径。
如浙江莫干山精准捕捉到都市精英渴望短暂逃离、回归自然的需求,打造了“洋家乐”这种高端民宿业态。营销重点不是服务多么周到,而是环境如何让人找到自我、如何提供一种理想的生活体验。这种“懂你”的营销策略,让莫干山从众多目的地中脱颖而出。
成都的文旅营销同样经历了这种转型。从简单宣传景点,到打造“成都,都成”的品牌理念,传递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;再到通过大熊猫、美食、茶馆等元素,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叙事。这种基于价值认同的营销,比简单的好客承诺更加有力。
传统的“好客式”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承诺,而现代文旅营销需要的是价值共鸣。服务承诺是可复制、可标准化的,而价值共鸣则需要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准的情感触达。
贵州的“村超”营销,是价值共鸣的一个典型案例。没有精致的宣传片,通过最朴实的足球比赛展现了乡村社区的活力与团结。这种真实的生活热情、这种源于草根的热血与文化自信,与当代年轻人追求真实、渴望被看见、反对过度商业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共鸣。人们奔赴贵州,不是去接受服务,而是去参与一场关于草根、关于热血的价值实践。

“好客式”是一种普遍性承诺,面向所有潜在游客。而现代文旅营销需要的是精准定位特定人群,理解他们的独特需求,提供量身定制的体验。
阿那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精准定位的力量。这个位于秦皇岛的社区,没有面向大众宣传海滨度假的常规优势,而是精准定位都市文化精英,通过孤独图书馆、沙丘美术馆等文化IP,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艺术生态系统。阿那亚的营销不是在说“我们有什么”,而是在说“这里适合你这样品味独特的人”。

西藏的文旅营销也经历了类似转型。从面向所有游客宣传“西藏欢迎你”,到针对不同人群打造差异化体验: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最佳拍摄点指南,为朝圣者设计心灵之旅路线,为户外爱好者开发极限挑战项目。这种精细化、精准化的营销策略,让每个游客都感到被特别理解和尊重,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。
从陈述到对话
过去信息漫灌的营销方式,本质上是一种点状辐射的单向陈述,而现代文旅营销需要的是双向对话:游客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,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。
洪崖洞、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网红景点的走红,很大程度上源于网友自发的创意内容传播。重庆文旅部门敏锐地跟进这些网络热点,提供最佳拍摄点位、改善观景设施、鼓励二次创作,从而将偶然的网红现象转化为长期的文旅资产。这种与游客对话、共创的营销模式,远比单向灌输更加有效。
从现在到未来
未来的文旅营销,绝不再是“信息灌输”的竞赛,而是“我懂你”的较量。从“好客”到“懂你”,不仅是营销语言的变革,更是整个文旅行业价值逻辑的升级。只有完成这种跃迁,文旅营销才能真正打动人心,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赢得持久的情感连接。
不管宋城演艺用的是“达人”“职人”还是“红人”直播,改变的都只是传播范围和触达方式。如果营销理念没有升维,营销花样再多只会显得“聒噪”,过度营销也会被流量反噬,将游客反向劝退。
成熟的游客,需要更加心智对等的链接方式。那些能够精准把握不同人群情感需求、能够提供深度价值共鸣、能够与游客建立平等对话关系的目的地,将在新一轮的文旅“抢人大战”中脱颖而出。
(文章仅表达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欢迎留言与作者交流探讨)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