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APA

文旅的下一个时代:创意,第一生产力!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5-09-02


点击查看详情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新趋势

2025中国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大会

与1000+文旅头部企业共襄盛会、共享机遇

10月21-23日,郑州见!




作者 | CAAPA签约作者

主编 | 杨明

责编 | 井翔远


当前,造成很多文旅项目困境的原因,表面看是消费疲软、供给过剩,深层看是“创意赤字”。当所有古镇都卖烤鱿鱼、所有水乡都摇乌篷船、所有夜市都挂霓虹灯串,消费者用“脚”投票,短视频用“秒”划走。没有创意,就没有差异化;没有差异化,就没有溢价权。于是,“门票经济”见顶,“二消”乏力,“回头客”寥寥。


反观近几年现象级的文旅案例,都离不开“创意”二字——那种能把一次性打卡转化为重复消费、把物理空间升维为情感宇宙的能力。创意,正在成为文旅产业的第一生产力。



破解资源诅咒
为什么“好山好水”反而难出圈?



中国不缺好山好水,缺的是把山水讲成故事的人。张家界玻璃桥云天渡、西安“长安十二时辰”、阿那亚孤独图书馆……这些现象级案例背后,都不是资源垄断,而是创意独占。张家界玻璃桥把“恐高”变成社交货币;长安十二时辰用影视IP把唐风从博物馆搬到市井;阿那亚把“面朝大海”的物理空间升级为“精神社区”的情感场景。  



图片
△云天渡玻璃桥



经济学里有个“资源诅咒”概念,即过度依赖自然资源,反而抑制了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。文旅行业亦然。当一座城市只会说“我这里有千年古刹”“我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”,它就掉进了“资源诅咒”陷阱——游客听完只会礼貌点头,然后转身去隔壁城市看更有活力和创意的“古刹蹦迪”。  



创意四重奏
“物感”到“情感”的升维  



创意不是拍脑袋,而是系统能力。我们把文旅创意拆解为四个递进层级: 


1. 符号创意——让第一眼就心动 


淄博烧烤的“小饼卷大葱+三分肥七分瘦”,用极简符号完成味觉种草;贵州“村BA”把乡村篮球赛做成民族服饰走秀,用视觉符号击穿传播壁垒。符号创意的核心是“可压缩”——能在15秒短视频里被一眼识别。 


2. 场景创意——让停留时间变长  


重庆洪崖洞如果只是吊脚楼,不过是另一个仿古商业街;但当它把11层垂直高差做成“现实版千与千寻”,游客就愿意排队两小时拍照。场景创意的本质是“空间剧本化”:让建筑、灯光、音乐、气味共同服务于一个叙事母题。 



图片

重庆洪崖洞



3. 叙事创意——让记忆可以带走 


故宫“上元灯会”用“紫禁城过大年”的故事线,把宫灯、春联、冰嬉、角楼咖啡串成一条情感动线;游客离开北京后,仍会记得“我在宫里过了个年”。叙事创意是把“空间消费”转化为“时间消费”的关键。 


4. 价值创意——让目的地成为“自我表达”  


阿那亚的“孤独图书馆”之所以刷屏,不是因为它藏书多,而是它提供了一个“文艺青年身份认证”的场景。年轻人在这里拍照发朋友圈,本质上是在完成一次“我是谁”的价值声明。价值创意是文旅的终极护城河——当目的地成为游客的“人格投影”,复购就不再需要理由。 



创意生产机制

“市长工程”到“市场众创”  



过去,一部分文旅创意是“市长工程”——地方拍板、国企执行、专家论证,结果是“千城一面”的古镇和“复制粘贴”的灯光秀。今天,创意必须转向“市场众创”:  


1. 政府——“甲方”变“丙方”  


成都“夜游锦江”项目,政府只定规则(安全、环保、风貌),把内容创作交给30多家中小创意公司,结果诞生出“李白泛舟对诗”“杜甫弹幕互动”等爆款桥段。政府的角色是“搭台、兜底、不抢戏”。 



夜游锦江项目



2. 企业——“投资商”变“运营商”  


乌镇戏剧节由陈向宏团队运营,十年间把“景区+艺术节”做成“文化操作系统”:民宿溢价、餐饮溢价、衍生品溢价全部来自戏剧IP的持续创新。企业不再是“收门票的”,而是“卖体验的”。 


3. 市民——“旁观者”变“共创者”  


长沙“超级文和友”把老长沙的市井烟火气还原到80年代,但真正让它出圈的,是长沙市民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“小时候的味道”。当市民成为“野生代言人”,创意就获得了可持续的UGC(用户生产内容)燃料。但当这样的分享热情褪去之后,项目很容易再次沉寂,需要项目方持续产生能激发用户分享欲的内容。



案例剖析

迪士尼幻想工程师的创意工业化



在全球文旅创意标杆中,迪士尼幻想工程师(Walt Disney Imagineering, WDI)堪称元案例。成立于1952年的WDI,不是简单的设计团队,而是将创意工业化的军团,截至2024年,WDI团队超过2000






1组织机制——跨界融合的混血实验室


WDI的核心是想象+工程的缝合:艺术家造梦、工程师落地、心理学家优化体验。每个项目启动的蓝色天空会议鼓励荒诞想法——让火山在乐园喷发”——然后分类建模。华特·迪士尼强调迪士尼尺度:所有细节1:1还原,确保垃圾桶纹理都如电影般真实。这种偏执伦理WDI成为创意生产的流水线。


2、方法论——故事金字塔模型


WDI独创的“Theme-Story-Scene-Tech”金字塔,是文旅创意的操作系统


  • 主题层:价值内核,如《疯狂动物城》的“包容共生”。

  • 故事层:三幕式脚本,让游客从“旁观”转为“主角”。

  • 场景层:多感官构建,如雨林区湿度模拟、热带气味扩散。

  • 技术层:创新支撑,如无轨黑暗骑乘系统,实现三维空间自由漂移。


3、项目示例


疯狂动物城、加勒比海盗、冰雪奇缘等。



拥抱科技

AI不是创意的敌人,是创意的杠杆



ChatGPTMidjourneySora等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,让文旅创意的成本指数级下降  AI只能解决“效率问题”,不能解决“意义问题”。真正的创意,仍然需要人类提出那个“为什么”——为什么要在沙漠里建一座图书馆?为什么要在废弃矿坑里做一场戏剧?AI可以帮你把“为什么”翻译成“怎么做”,但“为什么”只能来自人对世界的独特感知。  



未来图景

“文旅+”到“创意×” 



当创意成为第一生产力,文旅产业将发生三个范式转移: 


1. 从“目的地思维”到“节点思维” 


未来没有“非去不可”的城市,只有“刚好路过”的场景。游客可能为了看一场沉浸式戏剧,在绍兴柯桥停留三小时;也可能为了喝一杯“考古盲盒咖啡”,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多待半天。城市不再是“终点”,而是“创意网络”上的一个节点。 


2. 从“旅游产品”到“文化操作系统”  


就像迪士尼用IP+乐园+衍生品”构建文化操作系统,未来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“文化OS”:成都的“公园城市”、西安的“长安宇宙”、泉州的“宋元海洋世界”。创意不是做一个项目,而是开发一套“可迭代、可兼容、可扩张”的文化协议,这才是真正的城市“元宇宙”


3. 从“规模经济”到“情感经济”  


当物质消费进入“够用就好”阶段,情感消费开始崛起。未来衡量文旅项目成败的,不是接待多少人,而是“制造了多少次心跳”——那种让游客在深夜翻看手机相册时,突然想“再回去看看”的冲动。 



创意的尽头是“人”  



法国作家加缪说:“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到达目的地,而在于让目的地改变你。” 


创意,就是让这种改变发生的力量。它不是布景,而是火种;不是装饰,而是语法。当一座城市、一个景区、一个乡村开始用创意重新组织空间、时间、情感,它就获得了穿越周期的能力


创意,文旅第一生产力——因为它让物理的空间成为情感地图



(文章仅表达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新趋势


2025中国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大会

与1000+文旅头部企业共襄盛会

10月21-23日,郑州见!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