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APA

文和友的成败与文旅启示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5-11-20


点击查看详情

图片


CAAPA重要活动推荐


中国旅游行业职业经理资质培训与评价项目

第一期·旅游度假区班

报名开启

↓↓↓↓




作者 | CAAPA签约作者

主编 | 杨明

责编 | 井翔远


一个以“过去”作为卖点的品牌,如今自己成了过去时


这或许是文和友这个故事里,最讽刺,也最扎心的一笔。


文和友的起落,绝非一家餐饮企业的成败个案,它的故事,比任何商学院的案例都来得鲜活、扎心。文旅行业或许可以从中学到更多,关于流量、营销、内容、体验……




文和友如何造了一个“梦”?



文和友的崛起,与其说是商业上的成功,不如说是一次对“人性”的精准捕捉。它玩的不是餐饮,是心理学。


第一步,它当了一回岁月神偷”。 文和友的创始人,像两个高明的(非贬义),偷走的不是财物,而是一整座长沙人,乃至湖南人关于过往岁月的记忆。


他们把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、即将消失的旧物件、老标语、破板凳,统统“偷”来,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,重新拼凑出一个“理想中的过去”。这个过去比真实的过去更干净、更集中、也更戏剧化。你走进去,感觉每个角落都似曾相识,但又说不出具体是哪条街。它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,让你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。


第二步,它发明了“打卡经济学”。 在文和友,吃是次要的,拍才是正经事。它完美地预判了社交媒体时代,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,而是“我来过”、“我体验过”的社交证明。那个巨大的、充满细节的场景,就是一个为拍照而生的“影棚”。你拍的每一张照片,都在为文和友免费宣传,同时也在构建自己“懂生活、有情怀”的人设。这种由用户自发形成的病毒传播,比任何广告都来得猛烈,让文和友从一个吃饭的地方,变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。


第三步,它玩转了“身份置换”。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没人真的在乎文和友的小龙虾是不是全城最好吃的。大家愿意为溢价买单,是因为我们买的不是“产品”,而是“体验”。我们买的,是那个瞬间从CBD白领、互联网新贵,变回一个在巷子口嗦粉的“长沙伢子”的身份错觉。这种短暂的逃离感,在高压的都市生活中,成了一种稀缺的精神慰藉。


可以说,长沙文和友的成功,是一场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偶然。它把长沙那股子“霸得蛮、耐得烦”的市井气,提炼成了一种可以消费的“精神鸦片”,让人上瘾。



梦醒时分,为何一地鸡毛?



当文和友揣着这份“长沙密码”,信心满满地走向全国时,梦就开始碎了。它错得离谱,错得可惜。


第一个致命伤错把“配方”当“灵魂”。 文和友天真地以为,自己掌握了一套可复制的“怀旧配方”:破旧场景+市井小吃+霓虹灯=成功。


于是,他们把这个“长沙味”的配方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广州、深圳。结果呢?一个老广,走进一个满眼都是长沙方言和旧街景的“伪长沙”,内心是懵的,甚至是抗拒的。他怀念的是西关大屋、是骑楼、是早茶店里那份悠闲,而不是一个外来的、强加的“乡愁”。文和友“打包”了长沙的灵魂,却想把别人的躯壳也塞进这个灵魂里,结果只能是“排异反应”严重,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四不像。


第二个致命伤“布景”被戳穿后的一地鸡毛。 新鲜感是有保质期的。当游客们拍够了照,发完了朋友圈,他们会开始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这里的东西,到底好不好吃?答案往往是令人失望的。


当场景带来的震撼感消退,食物本身的平庸、服务的混乱、高昂的价格,就会被无限放大。深圳文和友后来想“自救”,引入各种潮牌、搞“空中茶馆”,试图变得更“高级”,但这恰恰背叛了它赖以生存的“市井”根基。一个假装市井的商业体,比一个赤裸裸的商场更让人反感。它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,大幕拉开,演员却忘了词,只剩下尴尬。


第三个致命伤被流量反噬了。文和友是流量的宠儿,也是流量的奴隶。它太习惯于那种门庭若市的盛况,以至于忘了如何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生意。


它想做餐饮,又想做文旅,还想做商业地产,野心太大,步子太急。重资产的模式让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,一旦人流减少,整个商业链条就摇摇欲坠。


更重要的是,新一代的年轻人,已经对这种“被安排好的怀旧”感到厌倦。他们要的不是假的“复古”,而是真的“在地体验”。他们宁愿钻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,去寻找一家地道的本地小馆,也不愿再去那个巨大的、喧闹的“摄影棚”里排队。



给文旅的几句扎心大实话



文和友的跌落,给所有热衷于搞“网红项目”的人泼了一盆冷水。它留下的,不是什么高深理论,而是几句扎心的大实话。


第一句别总想着复刻,学着去活化。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,是活的,是生长在泥土里的。与其花几个亿搭一个假古董,不如把钱和精力,投入到那些真正活着的老街区、老手艺人身上。让它们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,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,这种“不完美”的真实,远比“完美”的虚假更有力量。


第二句在地性是根,不是叶。你可以把一棵树的叶子剪得一模一样,但无法复制它的根。每个城市的气质、记忆和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文旅开发的第一步,应该是俯下身子,去倾听这个城市的心跳,而不是拿着一个成功模板,傲慢地去“改造”它。


第三句别光琢磨引流,多想想留人。靠一个噱头把人骗来一次,不难。难的是,让人来了还想再来。这需要你回归商业的本质:你的东西好不好?你的服务暖不暖?你的内容新不新?把“一次性”的打卡生意,做成“一辈子”的温情陪伴,这才是文旅的终极奥义。


第四句,别被流量裹挟,塑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流量有时候就像毒品,很容易让人上瘾。文和友就“流量成瘾者”,它沉醉于打卡带来的瞬时狂欢,却忘了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:如果把那些霓虹灯、旧墙壁都拆掉,我们还剩下什么?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是那种能抵御潮流、穿越周期的硬功夫。对餐厅来说,是无可替代的味道;对酒店来说,是润物无声的服务;对文旅项目来说,是那种根植于本土、无法被轻易复制的独特体验。追逐流量,你永远在追风口;塑造核心,你才能成为风口。


最后一句商业的归商业,文化的归文化。 文化是文旅项目的灵魂,但商业是其得以存续的血脉。二者需要精妙的平衡,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粗暴利用。文和友的问题在于,它将文化过度工具化,作为攫取商业利益的快捷方式,最终导致文化内核的枯竭。一个健康的模式,应该是商业反哺文化,让文化在商业的滋养下得以传承和发扬,形成良性循环。


文和友的故事还没完,它依然在挣扎与求变。但无论其最终命运如何,它都已然成为中国商业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经典案例。


它留给后来者的,不是一条可以轻易复制的成功捷径,而是一面需要时刻审视的镜子。镜子里映照出的,是关于真实与虚构、关于在地复制、关于流量的喧嚣与商业的本质。对于所有在文旅赛道上奔跑的追梦人而言,这或许比任何成功学都更为宝贵。


(文章仅表达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欢迎留言与作者交流探讨)


CAAPA重要活动推荐


中国旅游行业职业经理资质培训与评价项目

第一期·旅游度假区班

报名开启

↓↓↓↓


关键词: